幼年體弱多病,家人不讓我外出嬉玩,往往只能透過窗台探望外頭的世界,獨自想像縱情野遊的滋味。


 每屆冬季農閒,一位祖父輩的“青番仔叔公”就會風塵僕僕來訪。這位奇特的訪客據說來自三天腳程的“內山”,他揹著大籐籃,裡頭裝滿各式山產──採自深山的藥材,燻乾的鹿、猴肉……,當中最怪異的當屬猴膠,以猴骨添加藥材,熬成漆黑如墨的膏片,聽說是珍貴的補品。青番仔叔公為物資貧乏的鄉下,帶來打牙祭和進補的機會。記憶中,這位叔公吃飯總是拱起一腳跨坐板凳,手捧碗公大口喝酒,豪邁粗獷、力大無窮的形象,在我心底種下對“內山”的無盡遐思與嚮往。  有一天,陪屘叔去放牛,他遙指東方的大度山告訴我,大度山以東的台中統稱“內山”,我們住的海線一帶則通稱“海口”。之後,我常翹首東望,大度山背後,還有層層疊疊的山巒,天晴時,甚至可看到一線白雪的中央山脈頂脊……,“內山”究竟是哪一座?

 

內山之內,還有萬重山

 上了中學,每天往返得走7公里,如此下來,兩三年後體能竟逐漸變好,想像著青番仔叔公需三天才走得到的內山,似乎已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了。

 考上政大後的第一個寒假,便迫不及待地報名救國團中橫健行隊。活動從翠峰起行,登上合歡山後放眼望去,周遭竟還有無數層巒疊嶂,原來內山之內,還有萬重山……。第一次踏進“內山”,開啟了我對台灣高山的新視野!  返校後,隨即加入露營社,並意外接任社長,為了訓練社員露營技能,我嘗試利用相機,將繁複的動作拍攝一系列的分解照片,編成圖文並茂的解說教材,露營社因而迅速茁壯,一年後即成為全校數一數二的大社團。我首度見識了照片所發揮的實用力量

 大三那年,《野外雜誌》邀我執筆露營專欄,因而接觸到山岳報導。有次讀到馬中欣、賴景陽的“大霸驚魂記”,深受吸引而結伴登大霸。猶記當日豔陽高照,進入原始林後卻濃蔭蔽日、寂靜如死,沿途杳無人跡,登頂後舉目所見盡是奇峰競秀,整趟行程的震撼,只能用悸動不已來形容。

 回校後把彩色照片秀給同學看,居然引起轟動,也被迫接連帶了兩批同學再度前往。它更讓我領教到彩色照片的寫真效果與強大的感染力,對於我日後的編輯生涯影響深遠。而且自此以後,更對登山狂熱不已,先參加谷關山訓,又與幾位同伴遊說校方,終於成立了政大登山隊。

 

台灣第1世代登山運動

 台灣有64%是山地,清代以前是外人止步的禁地,日本領台後才展開山地調查。不過直到1925年原住民被大致征服後,台灣才出現民間旅遊性質的登山活動,但這波首度出現的登山運動,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撤離即告休止。

 光復後,岳界前輩重新踏查,揭開台灣第二波登山運動。這些前輩利用日治地圖上山摸索,回來後發表於登山會報上。從民國40至60年代,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岳界“四大天王”──林文安、邢天正、蔡景璋、丁同三。台灣的高山泰半由林、邢兩位前輩定位、命名。也就是說,佔台灣面積47%的高山,大多由岳界合力完成踏查與命名,這種國土基本調查工作由民間業餘登山者自力進行,堪稱全球首例。

 經過二、三十年的努力,台灣岳界終於在民國60年代開花結果,林文安先生成立百岳俱樂部,提出引領岳界風潮的百岳名單,讓岳友有了明確的追求目標,也讓台灣登山風氣盛況空前。此時,我也因緣際會參與了這場時代盛事。

 大四將畢業時,有位出口露營器材的吳萬興先生,找我研商在台推廣新式裝備,我勸他辦雜誌來普及登山和露營知識,吳先生欣然贊同,決定等我服役歸來即辦一本新型的山野雜誌。

 我聽從吳先生的建議,服役期間儘量利用餘暇撰稿,退伍後先環島採集內容,當年10月正式上班,不料兩個月後吳先生突因肝硬化辭世,此一意外幾乎讓我工作、理念兩頭落空,苦思結果,決定自行創業,重新擬定包含百岳全集在內的雜誌和出版計劃,經過18個月的籌備,《戶外生活雜誌》才告問世。

 

第1世代《台灣百岳全集》,台灣時代精神的呈現

 《戶外生活雜誌》於民國65年創刊後便廣受好評,當中最受矚目的是登山專欄“山林鴻爪”,由謝文誠執筆,阮榮助提供大量照片,每期以一條高山路線為題,介紹其地形、地貌、開拓故事和行程規劃,為百岳全集奠定了雛型。  因“山林鴻爪”佳評如潮,不到2年我們就展開《百岳全集》編纂作業。我還以“傳世經典”的理想,尋找具有“工藝精神”理念的製版、印刷、裝訂師傅,共同打造這本劃時代的巨構。

 因“山林鴻爪”佳評如潮,不到2年我們就展開《百岳全集》編纂作業。我還以“傳世經典”的理想,尋找具有“工藝精神”理念的製版、印刷、裝訂師傅,共同打造這本劃時代的巨構。

 民國67年10月,《台灣百岳全集》問世後旋即造成轟動,不只登山界搶購,連出版、文化界都反應熱烈。當時全國山社成員約12000人,但在72年絕版的短短5年間,卻熱賣了近3萬本

 回顧當時的台灣,上一輩人囿於環境與經驗,不敢奢望製作精裝大書,但我們這一代憑著“只要努力,就有可能”的衝勁,設定標準後全力以赴,證明台灣人也能自製精緻的好書,替岳界和出版界爭了一口氣。

 事後證明,這些與我秉持同樣理念的印製夥伴們,日後都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,例如負責製版的立全黃文忠,傳到第二代依然執台灣黑白製版工藝之牛耳;印刷師劉先生,自立創業十幾年,便名列前五大印刷公司;而台興裝訂林其明先生,如今已是國內最雄厚的印製綜合集團負責人。

 《百岳全集》以國際出版水準獲得成功的案例,代表當時整個社會歷經光復30年後的勤苦打拼,台灣人渴望出頭天、展現自我理想的社會脈動,堪稱整個台灣時代精神的呈現

 

新世代版本,呈現高山多元樣貌

 儘管《百岳全集》佳評如潮,但我很清楚它要與先進國家出版品一較長短,仍有若干弱點,一是考量成本無法全用彩頁,其次是手繪地圖過於簡略。因此最後紀念版售罄後,儘管求購者絡繹不絕,還是毅然絕版,決意另下功夫研製地圖,為新世代的百岳重擬新貌。

 民國70年,我投入相當木柵一戶公寓的代價,購買一套台灣空照圖為藍本,並以最先進的鑽石刀雕刻技術繪製,歷經七年研發,終於有把握完成一套符合國際水準的高山地圖。但此同時,我卻陷入長思──新版百岳不應只是將地圖提升、把黑白頁改成彩色頁就足矣,我應該尋求更新的定位與突破。

 民國77年,我到天津探望回鄉養老的邢老,他說,當年林文安先生選定百岳,乃著眼於每座山峰的地理位置,非僅以高度排名,所以名單既定,便不再更改。在百岳推動了登山風氣後,岳界既應放寬視野,也應轉而細品山岳之豐富內涵,新版《百岳全集》自應深入高山史地生態、提升層次、擴大範圍,不應還在那百座山頭打轉。

 想不到我的構想竟與邢老不謀而合,返台後,隨即著手籌備新版《百岳》,決定納入先前因時空環境而被忽略的山區,並參考120岳、150岳、新百岳…,將山頭增加到177座,內容則深入自然生態、地形地質、人文掌故等範疇。

 

歷時18年,匯整第2世代的總成果

 新版百岳的內容架構已定,基於傳承與培植後進,編輯部新聘了幾位出身大學登山社的年輕夥伴,但因稿量遽增、內容牽涉更多領域,大夥兒努力了三年仍未完成。同時向岳界徵來的3萬多張照片,與新版《百岳》的理想仍有差距。只好決定暫緩,將片子如數奉還。

 民國85年,《台灣全圖百科大事典》、《台灣30個都會街道圖》出版後,我回頭重拾《百岳》,並再度徵集照片,來圖雖較接近理想,但多樣性仍不足,只好又歸還。

 我心中的理想照片,是能表現山岳特徵、地景風格、稜脈走向的“有觀點的山岳寫真”。鑑於前兩次徵片經驗,我們先擬妥1800多個照片角度清單,民國91年向岳界發行徵片專刊,這次共有4萬多張響應,吻合度已達九成以上;於是我花了18個月,一層一層的篩選,最後留了2100多張。

 百岳絕版已經25年了,為了完成理想中的第2世代《百岳全集》,年復一年、持續尋求地圖、文稿、照片三者合一的極致表現,最後驀然發覺:我們竟然匯整成一個世代的總結

 回溯第1世代《百岳》,它呈現光復後30年,一個由林文安先生創始、四大天王攜手合作,對台灣山區進行近乎全面踏查的總記錄;而第2世代《百岳》,則是岳界近30年來深度踏查與影像記錄的精采集成,例如中央山脈心臟地帶的南三段、過去人跡罕至的中央山脈主脊陷落區──從卑南主山到北大武一線,幾為高雄市登山會的丁同三、林古松、戴曼程等幾位前輩率領的南部岳友完成踏查,填補了中央山脈南段的大片空白;八通關、關門等多條古道,則分別由楊南郡、鄭安晞、台大山社……等前輩、新秀踏查完成;蘇鴻傑、應紹舜、王鑫、陳玉峰……等多位教授也投注更多心力進行高山地形、動植物生態的調查。

 至於投身山岳攝影的第2世代岳友,同樣承續上一代前輩鍥而不捨的精神,例如為台灣高山作全方位影像記錄的郭英豪、劉榮山、王議進、許書豪、盧震海,長駐玉山北峰氣象站的謝新添、專攻高空攝影的齊柏林,都是倍增本書影像震撼力的傑出攝影家。

 此外,地圖繪製技術也日新月異,我們運用最先進的3D立體圖,透過精密的等高線和柔美的色調配置,山川地形躍然紙上,讓讀者對峰巒起伏更加一目瞭然。

 

讓世人驚豔“福爾摩沙的福爾摩沙”

 台灣位於兼有溫帶與熱帶色彩的北回歸線上,又盤踞著廣大面積的高山,因而囊括北半球所有森林生態的縮影——北半球最南限的溫帶針葉林(黑森林)、最北限的熱帶雨林,高山上還有冰河圈谷和寒原景觀;而多達15萬種的生物,約有五分之一是特有物種,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第一!如此珍稀優越的自然環境,非僅世人不知,恐怕連多數國人都聞所未聞。

 攤開世界地圖,台灣只是毫不起眼的蕞爾小島,要獲得外人的矚目,本就不易;然而,令人慨嘆的是,台灣90%人口,都住在僅佔面積26%、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平地,長期的山地管制和偏頗的地理教育,以致於國人連自己生長的周遭鄉鎮都很隔閡,對台灣總面積47%的1000公尺以上高山當然更加陌生了。

 感謝青番仔叔公的出現,吸引我對內山的遐思與追尋,在大學時代即驚悟3000公尺的高山是“福爾摩沙的福爾摩沙”。感謝吳萬興先生的知遇;感謝邢老、黃天縉、阮榮助、謝文誠等前輩和老友的指導與協助,讓我敢以28歲的初生之犢,嘗試製作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第1世代《台灣百岳全集》,並因而獲得大家的肯定和信賴。

 感謝所有參與第2世代《台灣百岳全集》的同好與同仁,特別是一百多位共襄盛舉的攝影家們,18年來不厭其煩地配合我的甄片作業,將畢生冒險犯難所拍攝的心血精華託付給我。身為一個台灣的編輯人和出版人,能匯集到一個世代最完整、傑出的素材,誠然是莫大的榮幸;這也是最可能讓台灣山岳界發光、讓世人驚豔台灣的素材,所以我要求編輯同仁務必跳脫登山書籍的格局,避免淪為山友的照片集錦。

 唯有以經典書的架構,國際一流的印製品質,超越一般出版品的視覺震撼,才能吸引更多無緣一識高山的國人,隨時展讀百岳的迷人風采,甚至讓世人震驚:小小的台灣,居然有如此壯麗的山岳景觀。進而,才能讓大家知道:這壯麗的高山國土,都是民間岳友以業餘時間,自發性踏查、挖掘出來的,在世界各國發展史上,這是絕無僅有的奇例,也是台灣登山界足以自豪的壯舉。

 最後,再度感謝30年來支持我們一路成長的同好老友,我之所以能夠長年心無旁騖地堅持慢雕細琢,正因為有您的信賴與共鳴。現在,第2世代《台灣百岳全集》終於出版了,希望能符合您的期待。謝謝!

陳遠建  2007年8月

 

 

 

<﹤撰文序

下冊目錄 ﹥>